« 感悟人生佛说 »

2012画家曹也彬和著名画家潘裕钰、余克危、杨明义老师在一起

字体:  小     中     较大     大   

<#TEMPLATE_INCLUDE_GGADC1#>

2012画家曹也彬和著名画家潘裕钰、余克危、杨明义老师在一起

 

 

杨明义简介
  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铜奖、全国版画优秀作品奖。水墨作品《杭州西湖》被选印成特种小型张邮票在美国华盛顿世界邮政博览会和中国杭州同时发行。出版有《家乡梦境》、《杨明义》、《杨明义的艺术世界》、《杨明义壬申画集》、《苏州渔歌》、《杨明义画扇》、《杨明义写生作品集》、《近日楼散记》、《杨明义画集》、《杨明义水墨集》、《苏州渔歌》、《四季》、《杨明义壬申画集》、《杨明义写生作品集》、《旅美十年速写集》、《杨明义画周庄》、《明义画荷》、《水墨水乡》、《近日楼散记》等。
创作年表
  2007年 入选由中央电视台CCTV-2艺术品投资、《中华工商时报》、《扬子晚报》、《美术》杂志、《收藏》杂志等28家社会主流及收藏艺术类核心媒体联合主办的“艺术之巅——2007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   2006年 在法国朗布依埃市博物馆举行的巴黎美术周”开幕式上,杨明义代表中国美术家代表团送给巴黎朗布依埃市市长。   2006年 创作《埃及的记忆》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画世界埃及印象展览   2007年 2006年为创作江南百桥图赴浙江、江苏等地深入写生创作   2006年 为逸飞周庄一书写序   2006年 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访近日楼并留下文章赞美杨明义的艺术
  2005年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60多位全国名家撰写的杨明义的美术评论文章《水墨之旅》   2005年 荣宝拍卖公司荣宝画院举办杨明义《诗画江南》画展暨杨明义艺术研讨会。全国50多家媒体报道,影响巨大。60多张画作以12000元每平尺的价格在展览三天内全部售罄。   2005年 赴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埃及采风。   2005年 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两张8尺整张水乡画作。   2005年 参加全国文联举办的艺术家上井冈山,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活动。   2005年 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诗画江南——杨明义水乡集》   2005年 开始着手创作江南百桥图   2005年 著名电视人刘郎拍摄发行《水乡墨梦》   2005年 江苏卫视拍摄《水墨江南》杨明义艺术电视专题片上下集   2004年 中央电视台十套《讲述》拍摄杨明义专题片《发现周庄》   2004年 去印度写生创作印度印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中国画画世界《印度印象》展览   2004年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当代画家杨明义专题片   2004年 凤凰卫视《天地人和》拍摄杨明义艺术片   2003年 为黄永玉玉氏山房美术馆所作《江南烟雨》   2002年 《水墨 水乡》画册首发式由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同时展出杨明义作品50余幅   2002年 杨明义创作《春常在》作品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访柬埔寨时作为国礼赠送给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    2002年 获日本“新日本美术院”颁发的“最优秀国际艺术赏”。   2002年 《水墨·水乡》杨明义作品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此画集由旅美画家陈丹青作序。   2001年 杨明义在香港举办由吴冠中题名的《杨明义画周庄》画展。水乡周庄为杨明义1978年写生时发现,后杨邀请和陪同吴冠中、陈逸飞等众多名家去周庄写生游览,杨又致信给有关领导,建议采取措施对古镇进行保护,经过广泛宣传、介绍,使周庄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现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2001年 《北京晚报》、《中国书画报》发表文章《杨明义,发现周庄第一人》,《发现周庄》   2000年 香港出版由黄苗子题字的《明义画荷》集,集中了杨明义三年来以“荷”为主题的水墨画作品。   2000年 获美国亚太艺术中心颁发的“二十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000年 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0年 杨明义赴希腊、埃及、以色列等国写生游览。   1999年 鉴于杨明义多年来在中国水墨画领域的实践和探索的成就,他的水墨作品《雨中江南》获“二十世纪末亚太艺术大展”银奖。   1999年 杨明义著的介绍他的艺术经历的《近日楼散记》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苏州美术馆举行此书的首发仪式的同时,举办“近日楼藏书现代化书画名家画展”展出杨明义历年收藏名家精品200余幅,市领导和群众近千人出席开幕式,杨明义为读者签名售书。   1999年 杨明义为家乡母校马医科中心小学捐款建立“杨明义艺术室” 1999年 杨明义返国工作。   1998年 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1998年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1998年 获台北颁发的“第五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杨明义出席了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七千人参加的颁奖大会。   1998年 在苏州举办“杨明义旅美速写展”,这是从他在美国画的四千多张速写作品中选出700多张参加展出,表现了他在美国的艺术经历和生活情景。后又在展出作品中选出400多张编印成册,次年《旅美十年杨明义速写集》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1997年 杨明义在家乡苏州举办“旅美十年——杨明义画展”,展出十余年来创作的水墨作品80余幅,开幕式盛况空前,苏州市各级领导和江苏省各地画院领导、旅美画家陈逸飞参加开幕式并作电视讲话,有近千名观众出席开幕式。   1997年 杨明义在苏州举办由香港出版,旅美画家陈逸飞作序的《杨明义写生画集》首发仪式,同时发行杨明义作品《胜似春光》有限印刷品。   1997年 杨明义返家乡为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大厅创作《春雾江南》大幅水墨画。   1997年 获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荣誉状。   1997年 作品《姑苏雪后》获全日本艺术赏。   1996年 杨明义画展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隆重开幕,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为画展题词“下笔如有神”,台北的部分高层领导参观了画展。   1995年 在台北、台中同时举办个人画展,深获好评,台北著名评论家,画家何怀硕及一些美术界著名人士中举办的杨明义艺术研讨会,何怀硕发表了《寂寂无声牵梦魂》一文,介绍并赞扬杨明义的以江南为主题的水墨画作品。   1995年 杨明义的水墨画新作得到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苗子赞扬,他观后欣然题字“寒窗展读,为之眼明”。美术界前辈华君武在杨的作品上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1995年 由黄永玉题字《杨明义近作》在香港出版。   1995年 杨明义获中日书画艺术交流金奖。   1995年 杨明义创作的《长发姑娘》一书在纽约出版,他画的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儿童读物在美国出版后被欧洲,非洲译成多种文字发行。   1995年 杨明义赴欧洲写生游览。   1994年 杨明义在美国创作的中国民间故事《贝壳姑娘和皇帝》一书在纽约出版,并获全美优秀插画作品奖,书内作品被选为美国中学教科书,杨明义简历和作品入编全美插画画家大百科全书。   1994年 题为“苏州渔歌”杨明义画展在香港展出,著名画家黄永玉和近百人出席了开幕酒会,这是杨在香港的第一次画展。著名画家亚明在画展序文中写道,“杨明义专写江南,自成面目,艺贵独创,明义是也”。   1992年 在台湾高雄举办杨明义壬申画展。   1991年 在纽约举办杨明义水墨画展。   1990年 纽约大学举办杨明义作品展,作品受到美国朋友的好评。   1989年 杨明义水墨画作品《杭州西湖》被选印成特种小型张邮票,在美国华盛顿举办20届世界邮政会议上和中国杭州同时发行,杨明义在美应邀出席首发仪式。会后,杨明义和美国东部邮政部长及中国邮政部长为观众签名。   1989年 美国布什总统和夫人收藏杨明义作品《月夜古桥》布什总统致函称赞扬明义的作品。   1989年 华盛顿SUSAN· CONWAY画廊举办杨明义水墨画展。  1989年 杨明义在纽约曼哈顿SOHO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   1989年 杨明义的作品参加全美水墨画展并获奖。   1989年 杨明义为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作画。   1988年 杨明义作品在台北“皇冠艺文中心”展览,台北著名作家张曼娟著《水乡最深切的爱恋》一文发表,台北几大报刊,介绍杨明义的艺术。   1988年 杨明义的大幅作品陈列在中国驻联合国官邸内。   1988年 杨明义的五幅作品陈列纽约洲政府办公厅画廊,纽约洲洲长接见了艺术家。   1988年 杨明义和纽约曼哈顿SOHO,CAROLYN ·HILL画廊签约,举办了第一次画展,中国驻联合国特权大使李鹿野及夫人,旅美画家王己千、王方宇、陈逸飞、艾轩、王沂东等近百人出席了开幕式。   1987年 杨明义赴美留学,先后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和纽约青年艺术同盟学院深造,并结识了纽约华裔艺术家王己千、王方宇等大收藏家,使之对传统的中国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今后杨的艺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87年 杨明义在旧金山举办画展并讲学,向美国朋友推广中国艺术。   1986—1982年 杨明义在任苏州版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期间,创办了全国第一条版画廊—“苏州版画廊”, 组织一系列国际和国内的艺术创作交流活动,并主持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内国外版画作品邀请展—“姑苏之秋版画展”。 连续四年在全国及国际上得到赞誉,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1985年 杨明义的江南水墨画作品开始在国内外报刊作广泛介绍,吴冠中、黄永玉等为介绍杨明义作品撰文。专刊介绍发表杨明义作品的杂志有香港《美术家》、上海《美术丛刊》、南京《江苏画刊》、天津《迎春花》中国画期刊、浙江《富春江画报》、北京《中国画》杂志、北京《中国文学》等,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李可染、华君武、黄永玉、吴冠中等大师曾多次赞扬鼓励杨明义风格新颖的水墨画作品。   1985年 上海《版画艺术》杂志专刊介绍杨明义的版画作品,由美术家马克撰文。   1983年 杨明义为母校苏州马医科中心小学捐赠经费,次年正式设立明义奖学金基金会”奖励历届优秀毕业生至今。1981年 杨明义出访日本,在神户中日友好画廊举办“苏州风光画展”。   1981年 杨明义参加“苏州书画界访问团”赴中越边境慰劳人民子弟兵,并进行创作写生。   1980—1981年 中央美院版画系进修班结业,杨明义所创作水墨画《江南渔村》和水印版画《白兰飘香》入选中国首次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水印版画《水乡的女儿》参加全国版画展并获优秀奖,作品在《美术》等刊物上发表。   1972年 全年在南京军区创作加工以革命胜地“韶山”为题材的中国画。   1971年 杨明义参加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栏杆的设计和桥头堡内大型中国画《韶山》的创作,后得到中央周总理、郭沫若等领导的赞扬。杨明义六七十年代起结识全国老一辈名画家吴作人、黄永玉、吴冠中、李可染、叶浅予、黄胄、亚明、程十发、唐云等,受其教诲和影响甚深。   70年代起 杨明义开始探索新的水墨江南山水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形成了他的强烈、独特、鲜明的个人画风,得到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在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3—1970年 杨明义在苏州工艺美校任教,教授中国画及装潢设计。   60年代起 杨明义不断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反映江南水乡为题材的水印木刻作品、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并屡屡选送出国展览,多次获奖得到美术界的好评。

 潘裕钰简介

潘裕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潘裕钰 (1944.5—) 江苏苏州人, 擅长版画、中国画。 1962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 曾在苏州京剧团、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1984年组建苏州版画艺术创 作研究室,任副主任。1992年成立苏州市版画院任院长。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现定居北京。作品《绿树丛中万点红》中国美术馆收藏,《墩花轿》、《晨露》、《吴歌新译第 一篇》获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等。出版有:《潘裕钰中国画集》。
学习生涯
  1959年考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   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今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奖项
  1972年作水印版画《绿树丛中万点红》入选当年全国美展,1979年此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先后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版画展十二幅次,一幅获铜奖。   1973年在苏州京剧团任舞美设计。   1980年在苏州东园、上海徐汇区文化馆、南通工人文化宫举办“潘裕钰戏剧人物画展”。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任创作设计。   1981年成为全国美协会员。在创作水印版画的同时,一直于水墨领域探索追求,在水墨花鸟画、戏剧人物画方面有较高建树。   1984年独立组建苏州版画艺术创作研究室,任副主任。     1988年水墨画《湖石花卉》 入选香港《文汇报》报庆四十周年画展并被收藏。   1988年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水乡日记》 等八幅作品。   1988年《幽幽水乡画中见》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   1988年水墨画《湖石花卉》 入选香港《文汇报》四十周年报庆画展。   1991年随市府“文化物资贸易团”访日本金泽,作艺术交流。   1992年成立苏州版画院,任院长,至今。   1993年应日本财团法人三江会馆赴神户作艺术交流。   1995年水墨画《晨露》 等三幅入选“全国牡丹竞选国画画展”一幅获优秀奖,二幅被组委会收藏。   1995年《直面人生、心画相照》 发表于《苏州日报》 。   1995年赴马来西亚吉隆坡、槟城举办画展及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作艺术交流。(与周一清、杨春华、郝伯义同行)   1996年《融合贯通厚积薄发》 发表于《苏州日报》 。   1997年《初步现代化与苏州美术》于苏州文化局授命撰写(10000字)。   1997年参加首届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并访马来西亚,与马来西亚水彩协会交流。   1997年《潘裕钰戏剧人物画》 年历出版。   1997年3月26日在苏州工艺品商场艺苑画廊举办“裕钰国画小品展”。   1998年《二遇陈丹青》 发表于《苏州日报》 副刊。  作品1998年《永远的速写本一杨明义速写展观后》发表于浙江《美术报》 。   1998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1999年在苏州市会议中心举办第一次中国画展,并同时首发《潘裕钰中国画集》 。   1999年“潘裕钰中国画集”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1999年6月苏州会议中心举办“潘裕钰中国画展”盛况空前,首发《潘裕钰中国画集》 。   2002年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昆剧百戏图》 。   2002年苏州文联举办“潘裕钰花鸟画小品展”,作品销售一空。   2003年潘裕钰《百戏图》 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出版《当代吴门名家潘裕钰》 花鸟作品集。   2005年当代吴门名家“潘裕钰花鸟画集”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2006年《中国书画》 (2006年第二期)杂志专版介绍潘裕钰花鸟及戏剧人物画,并同时发表由王渊清撰写的文章《学贵广博艺在悟真》——读潘裕钰的国画艺术。   2006年《收藏家》 (2006第4期)和《收藏》(2006年7月总第163期),先后刊登潘裕钰戏剧人物和水墨花鸟画的专版及评论文章。   200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当代中国画家》潘裕钰一辑已于7月份完成。   2006年7月12日《苏州日报》第6版整版刊登《禽鸣花璨水色交融》潘裕钰花鸟画赏析。苏州东方拍卖公司自2004年起,先后多次拍卖潘裕钰戏剧人物和花鸟画作品,都以高于起拍价的价格成交。   2006年7月30日北京翰海拍卖公司(862号拍品),潘裕钰作品《闹春》以1.9万元成交。
评价
  2005年的年末,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了一套八本当代吴门名家作品集,其中就有一本潘裕钰的花鸟册,这是潘裕钰近年花鸟画作品的大成之集,也是他作品形成个人风貌而跳出前人窠臼,体现他不同凡响的花鸟认识的佳作。   潘裕钰的花鸟画的实践过程是充满着探索开拓的玄机;他崇尚花鸟的自然形态,又作理想物化的创造,他与前人作品进行解读和交谈,慢慢的,从众多特性范本的模式中营造出他自己的作品个性,而且是如此的鲜明和耀眼。   眼下有不少潘裕钰花鸟作品的热心的追捧者,他们感觉到曾经的花鸟画已经在岁月的流逝里消退,而潘裕钰作品的新形式、新面貌却是如此突现的竖立起来,他作品的鲜明个性里第一个特性是水的泛澜和水的横流,如作品《月光》是以水为媒的代表,他的水色运用巧妙出新之处在于水在着纸之后,形成的昏晕自然地表现了花朵开放的生动形象。构图和层次用块面轮廊交替来均衡画面的分量,枝干的交叉穿插使色块之间的衔接和疏密分配错落有致;画面充满着矛盾却又在协调中显得和平不迫。   潘裕钰画花鸟的与众不同除着色表现淡雅娴静,飞禽动态是其描绘的重点,有了花的怒放必须有鸟的劲飞,作品《闹秋》正是描绘成活泛的飞鸟;如从画中跃出一般,由于养鸟、观鸟,潘裕钰的画中之鸟先有结构的正确又有动作的生动,而这一切又是在不经意中寥寥数笔随手而得,可谓声形兼得,从容轻松。   《天真》是一幅更为率真的作品,它不修饰,水墨在纸上移淌,因流而泛光,又因着而定型,画面形象如花鸟对话话,同诉衷肠,把花鸟画的情感寄托用形式交汇提升到纯真温馨的境界。   笔触是运笔的痕迹,又是组成形象的基本单位,在作画的过程中,运用笔触组合体现质感是潘裕钰花鸟画的又一特色,细细品画,你不禁会被鸟的羽翼翎片的形成而折服,笔触因形象而聚,又因动态而散,它在不断的运动中自由组合,运笔迅速,稍一迟疑就会画成“呆花”和“死鸟”;作品《趣》很好的体现了笔触的功能。   画是凝练而成,又是积累而得,这一切都是常年不辍在纸上体会,摸索而得,宣纸和笔墨的特殊性是造就花鸟符号的根本,也是花鸟画不同于人物画、山水画在表现方法上的差异。欣赏花鸟画是舒心的,我们看潘裕钰的画如在痛快地畅饮甘露一般,体会到韵律节奏,又品尝到淡淡的甘甜。   潘裕钰作画不施重墨,永远在淡泊中展现,如他的人一样。

余克危简介:

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绩溪人氏,1941年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数十年勤奋耕耘,努力钻研,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中西融合、神韵兼备的油画及中国画。 是近代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杰出艺术家。
毕业:1962年  专业:商业美术

经历:1981年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市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油画个展  1987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中青年十人展”  1990年于台北、高雄举办“油画、水墨画个展”1992年于日本长野举办“油画、水墨画个展”、于神户举办“中国画个展”   1993年在法国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由法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国际双年展”中获“最杰出中国画家特别奖”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99世界名人录》  现职:苏州国画院专业画家

潘平观采访记录(以下简称潘):今天想请余老师谈谈对母校的感想,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余克危:我刚刚来的时候叫工艺美专,五十年了,母校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当时我们的学校,用现在的眼光讲,就是小得可怜。当时学校的环境是好的,就是在拙政园啦,现在的园林博物馆就是我们的校址,有文征明亲手种的紫藤,文化渊源还是很深的。但是那个时候很穷,整个国家都穷,没办法,所以那时候我们生活都很苦。但是我觉得学校最好的一点就是同学们都很努力,都很发奋,师生之间感情都很好。老师一门心思培养学生,学生一门心思念书。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关系。一直到现在我对学校还是很留恋,留恋它的一种纯朴的感情,留恋它的一种正气。其实应该说我们那时候政治运动太多。我们学校成立在大跃进,一个疯狂的年代,我们学校结束在一个国家最困难的年代,所以我们这一代从少年到青年,在长身体的时候吃没有吃,生活艰苦的不得了。画画用的纸比现在的草纸都差,素描画在马粪纸上,画在买的宣传画的反面,就这种条件。但那种年代倒是磨练人,锻炼了一批人。我们同学相互勉励倒反出了一点成就。应该这样讲,我们学校很短命,就4年,就毕业了我们一届。但是这个短命学校倒成就了一批特别肯吃苦,特别能经受生活磨练的人。现在我们都老了,但是当时我们确实不怕苦,愿意吃苦。跟现在当然不能比啦。我现在夸我们学校漂亮得不得了,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很好的设备,有很好的条件,根本就是天上地下。但是从感情上来说学校给我留下的东西太深刻了,永远不会忘记。而且我觉得学校给了我们无穷的源泉,无尽的力量。当然,我更多强调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因为那时候的老师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学生教好。他根本不会去想:我这个画能不能卖掉?社会上没有卖画的事情,所以他很单纯,他教好学生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们那时候有个年轻老师,叫周爱珍。因为我们学校师资力量不多,但这个年轻老师倒是学校的骨干。她龄就比我们大六、七岁,但全身心投入教学,恨不得把她会的都传授给你。周爱珍老师以同学的进步为荣,我永远不会忘记她为了帮助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的时候,因情感激动而无法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而哭泣的情形。我看现在的师生啊,这种感情太少了。我还有一个老师,叫杨公毅。这个老师没教过我,他是教花鸟的,而且他是教我们下一班的。但是这种老师真是好得不得了。这个老师我一直都很敬重,一个好好先生。他看我在画油画,也不响。六零年,就是我二年级升三年级那个暑假,一天我在上海街头写生,画完画回家一看,我家里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杨老师。事先他也没有跟我讲,就赶到上海我家里来,他就坐在那里等了我两个多小时,我因为在外面写生不晓得家里来客人了。他看见我回来很高兴,我看见他也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来往,我又吃惊又高兴,我说:“杨老师,你怎么来了?”他是从学校那里打听到我家的地址以后特意赶到上海来的。他来什么目的?他说你画油画,我要带你去见颜文樑。他说颜文樑是他的恩师,颜老师肯定肯接受你这个学生的。我根本就没想到,他就这么来了。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天他等了两个多小时后,我回家已经蛮晚了,就没法去。后来第二天,他和他儿子一起陪我到颜文樑老师家去。当然颜文樑老师高兴得很,我后来就投在颜老门下做学生了。没有杨老师的推荐,没有他的引路,我不可能有这个机会。所以我也写到这个事,后来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过世了,我连当面谢谢他这个话都没讲过,他就去了。按现在的我应该感谢啊,送点什么啊,我就是当面谢谢两个字都没有讲。因为我也是小孩,我也不懂得这个。我觉得老师好像也应该得这样,老师呢也认为这个是应该的,好像这是人之常情,觉得学生有希望就应该推荐。杨老师的儿子后来跟我是好朋友,他的儿子在上海一家工业单位搞设计,后来很多次都是他儿子陪我去颜文樑老师家,画了画就拿去给颜老师看。过后杨老师走了,他儿子跟我说,杨老师在学校里最看重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我,一个是刘振夏,杨老师对这两个学生寄予厚望。虽然杨老师不是我们班级的老师,他是一年级的老师,但我们好多同学也都得到他很大的帮助。他从生活上、经济上,多方面去帮助同学。同学没钱他就拿钱给他们;同学没钱买美术材料,因为美术材料也是蛮贵的,那时候虽然很少,但是还是要买的,他去买了分发给大家;这种老师都是好得不得了。我说他是好好先生,他平时也是笑咪咪的。但是文化大革命他就走了。因为他以前去日本念过书,到日本去留学过,文化大革命他就变成日本间谍了,糊里糊涂得,躲不过这个关。但这种人品德之高尚,让人终生难忘。所以我庆幸念这个学校,这个学校老师的高贵品德给我们留下了太宝贵的印象。所以我做人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坦坦荡荡,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都是老师传给我的。杨老师,我可以说现在很少会有人提到他的,因为他不是大家,不是社会公众人物,但是我愿意重重地写一笔。我觉得越是这种不声不响,越是看起来平凡的人,越是心地善良的人。他就是那种愿意全身心的为学生的人,他看见学生好他就高兴,他看到学生买不起笔他就难过。那个时代好的地方现在是找不到了。那个时候确实是苦,刚进学校,赶上大跃进这个疯狂的年代。不上课,在外面炼钢铁。就在现在孔庙的地方,从早到晚,从晚到早,轮番地,睡觉都不睡觉地,不晓得搞什么东西。拿煤球炉去烧钢铁,把好好的钢铁,好好的家具,好好的东西都变成废品,这就是那个年代。但是这个年代,老师和同学结下的友情很难忘。记得有一次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在孔庙这个工地上,吴养木老师买了几十块肉,请我们每人吃一块,这块肉终生不会忘记。

潘记者:听说您和颜老的交往比较多?

余克危:当时我跟颜文樑先生的关系特别亲密。我长时间不去他家,他就想我。我从60年暑假开始认识颜老,认识他以后就不断去讨教。颜老每一次都认认真真,手把手地教我。80年我首次开个人画展的时候,颜文樑老先生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在《苏州日报》上发表,叫《画坛新花——赞余克危的油画展览》。展览两个月以后移到上海,颜老又亲自主持。上海比苏州热闹,颜老上海一大批学生都来参加。这些学生都五、六十岁了,我当时也三十八岁了,他们都带着同门师兄弟的感情来参观。颜老是国家美术界前辈,是苏州美专的创始人,颜文樑特别平易近人,对学生很好。

潘记者:长期不断的写生,大自然赋予了你什么?

余克危:我这辈子可以说三十年功夫都放在写生上面。从学校出来一直到1991年,整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都在野外写生。开始条件差,就在苏州市两条腿能跑得到的地方写生。当时法国有一个印象派的艺术团体在一个叫枫丹白露的地方写生,我的枫丹白露就是现在的城东公园。那时候城东公园还不是一个公园,那时候有城墙,城墙外面有河,城墙里面有河。那时候有很多土堆,有点小山坡,有点树,河水就像池塘一样。我在那个地方整整画了七、八年吧,没地方画就到这个地方画,这个地方我也留下了很多作品。到现在我出版的绘画集中间,还有很多那时候的作品。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后来我调到国画院,组织上也给我一点钱,我可以跑到广西、桂林、庐山啊这些地方出去画。那像发疯一样,高兴得不得了,从早晨天没亮画到晚上天发黑回住的地方。那时宾馆也住不起,住在小旅馆。后来当然也住宾馆了,因为宾馆不要我钱了。写生给我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写生给我增加了很多,现在在我脑子里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三十年的积累,我今天也不知道能画什么东西。

潘记者:您康复后还在不断的进行艺术创作,是什么支持着您?

余克危:生病以后开始不能动,不能吃,那当然没法画。后来终于能动了。因为已经几十年画下来了,而且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这个习惯从工艺美专学时就开始了,这也是我自己的追求。离开了活着也没有意思。但是客观来讲,我不可能再背着画架出去画画。正在这个年代,我又碰到了一位好老师。80年代,我在黄山写生的时候碰到了刘海粟先生,他当时就跟我讲不能再这样画下去。因为他当时在黄山看到我写生,他挺欣赏,他也知道我是颜文樑的学生。他说我画得很好了,写生也算国内顶尖了,写生已经到头了。他问我将来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做画家。他说我要当大画家还是小画家?当时,我当然也不好意思讲。他说我要当大画家就不能这样画,要当小画家,当一个美术学院的老师,这样画对的。但是要当大画家,就要把这些东西扔掉。我当时想让我扔掉几十年弄下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但他说一定要扔掉,扔掉以后才会进步,才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当时我听不进去,实际上我也没有按他的话做,我还是在搞我的写生。因为老实说我已经习惯了,叫我把写生放下来去另创一条路,我没这个勇气。到后来生了这么一场大病以后,老天不让我出去写生了,画箱背不动了,体力也不够了。老天不让我走这条路了,我忽然想起刘海粟老师跟我讲的话。我想刘老早就叫我不要这样画了我还在这样画,现在我生病了没办法再出去画了,我是不是应该走走别的路。我有一个爱好,我喜欢画花。写生的时候我可以对着,比如一个夏季荷花开的季节,我可以在荷花池边连画两个月。两个月我可以连续在池塘边上画荷花,可以画几十张。还有画月季花,就在它这个季节,我也能每天去画很久。所以我脑子里面这些花的形象积累得很多。后来我想没法再画了,在家里怎么办呢?就开始画脑海里的画面。有好多朋友知道我喜欢画花。他们也送一些花的资料来。那个时候有很多朋友给我送玫瑰花,各式各样的玫瑰花。还有送玫瑰花的摄影作品来给我参考。我那时就画了四年时间,画了一百副玫瑰花。等到四年画下来,脑子里全是花。在后来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什么花了,我就把花丢掉,我就画我心里的画,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有的是说不上名堂的花,但是花的感觉总还在。后来接着我又画了一批,我给它取个名字叫“花之韵”。一种说不上名堂的花,但是我感觉还是花。这个一批画下来,我就更觉得不需要拘泥于花不花,把这个花丢掉,我就开始画无题。还是花的感觉,但是已经看不见花的形了,但色彩、感觉还统统保留着。所以我接下来就开始无题了,什么题目都没有,就画了一大批无题,无题是这套画册的第四卷,全部都是无题。无题越画越开心,越画越舒服,人也越来越放松。那个时候因为我身体不好,我也很怕过多的去参与社会活动,我连画展都不参加,什么都不管就画我自己的画。越画越开心,身体也慢慢好起来。我心里很开心很踏实,我觉得现在绘画的路越走越宽,是谁给我的?是刘海粟给我的。刘海粟毕竟是老一辈的大师啊,他的话确实是好。如果我现在身体还很好,写生可能比过去更炉火纯青了,但是毕竟还是停留在写生。而我现在画的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包括美术界对我现在画的评价很高,他们认为我完全走了一条自己的路,是没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走的,我很开心。开始我也不是很有目的的,实际上艺术发展它有轨迹的,这个轨迹怎么产生的,就是从我开始画玫瑰花,还是很具体,然后转到“花之韵”,然后再转到无题,那实际上就是一浪推一浪的,没有前面的一步,没有再前面的三十年写生,我画不成现在的东西。所以我整个艺术的过程就这么过来了。我感谢那些大师对我的帮助,我也感谢我自己前面下的苦功,写生换来的坚实的基础。所以我现在能再画我很高兴、很心安理得,我觉得这条路肯定是走得很对的,今后再这么走下去,或者走到什么地方,就走了再说吧。

潘记者:在绘画的实践中,您不断创新,每个阶段的作品都有较好的表现。

余克危:每个阶段的作品总归是代表了每个阶段的面貌,你说这个面貌,即使是我很年轻的时候画的那些写生,用现在的眼光看还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它把我当时二三十岁一股年轻人的激情,年轻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与大自然直接的一种交流体现了出来。我很反对现代人不写生,就凭当地去拍的照片回来再画。当然也能画出好画,但这个画,你跟照片的交流,无论如何比不上你跟大自然的交流,这种感情的交流深刻、深入。因为照片已经是死的东西。你把照片作为你创作的依据可能可以画出比照片好一点的东西,但你缺少一种跟照片本身的东西的感情交流,你这个作品可能不如跟直接交流的作品来得丰富。所以我现在把以前的作品基本上都保留着。实际上在二十年以前,就有好多国外的同行、收藏家要来买我这些新的作品。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上海油画院的邱瑞敏先生介绍他的美国朋友来看我的画。我把一箱子写生打开来一看,这个美国纽约美术学院的老先生看了都很吃惊,他说现在我们美国已经找不到这种写生了。他说你这个一箱子画是宝,他当时就跟我讲,你能不能让掉一点?后来我就跟他讲,看起来不大可能,因为我自己也舍不得。当时出几千美金已经是不得了了,那是八十年代啊。他说我买一点,我说我舍不得卖。后来我送了一幅给他,他也送了一幅他们的作品给我,作了一个交换。这个之后呢,日本也有人要来买我这个画,到后来台湾也有想买我这个画的。我一张都没卖。当然实际上我也卖掉了一些画,因为那个年代我们靠工资过日子也没法过。小孩都长大了也需要花钱念书,出国留学。我卖掉的全部都是根据以前写生再重新画的画。所以我写生的原件一张都没有卖,都留着。这三十年的写生我现在积累下来,大概有一千件以上,一直藏着。你说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面貌。当然我现在也是进步的,肯定比我年轻的时候画的好,但是我也不否认我这个花之韵的优点,也不否认以前画的玫瑰作品的优点,每个阶段它的价值不同,但是它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不要一定把它区分是哪个时期更高一点,更低一点,这个高低之分很难讲,也是人家评定的,不是我自己去评价。

潘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在你大病过后,你的创作理念上有一个很大的转折?
余克危:可以这样认为。应该说这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所以有好多朋友说,你是因祸得福。得到的就是我把应该摒弃的东西都摒弃了,我就另外开辟了一条新路,走我自己的路了。我这条路看来也只有我一个人能走,因为其他人不可能有这种经历,不可能跟我走得相同。所以应该说也蛮好的,至少我自己觉得还对得起自己。而且现为我觉得以后画画的路更宽了,也许我的创作就更自由了,我就可以完全按照我新的理念去表现我新的东西。大概也就是这么一点感受。

潘记者:对我们学校,对工艺美院的今天、明天提一点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余克危:我们这个学校跟我们那时是两码事了。现在学校规模这么大,条件这么好,这么多的资产,这么多的设备,我们那时哪有啊。一样都没有。要个照相机也很不容易。贺野老师写的一个办学记,写得还是蛮生动的。靠了一辆黄鱼车就把个学校办起来,黄鱼车还是借来的。我现在也开始走向老年了,不客气的讲些老人说的话,希望这个学校不要辜负这么好的条件,不要辜负现在这么好的气氛,不要辜负这么好的一个外部条件,好好得培养一批人,好好得为国家造就一批栋梁之才。这倒是我由衷的希望。因为我们那时候,从外部条件来说这个国家乱七八糟。解放到现在差不多明年就是六十年,前三十年简直就是混乱。几十年人家进步得这么快,我们这三十年是干什么啊?大家饭都没得吃,苦得不得了。到现在又三十年,我们在邓小平指引的一条新的路,让国家在世界上,总算中国也立得起来了。所以我觉得不要辜负了这么好的大好时光。不要把眼前利益看得太重,是不是可以放长线,好好得培养一批人才,让工艺美院名副其实得成为一个好的学校。现在工艺美院把我们这段历史也写在一起,捆绑在一起,但是我希望我们早先的工艺美专那些艰苦奋斗,在最起码的条件下那些努力上进的精神能够发扬光大,那我们这个学校前途无量。有这么好的条件,再加上有这种努力向上的决心,将来可以成为我们国家,甚至世界上名牌的学校。看就看怎么走,看就看是不是往这条路上努力,如果就看一点点眼前的利益觉得这太可惜了。一直到现在,当然我这个人太保守,我把这个画都压在家里,可能跟潮流也不大符合。但是我从内心来讲,这种精神现在还是得学一点。我对学校寄予很大的希望,我从内心来讲希望学校越来越好,将来能出一批国内一流的、国际一流的大家。能够为我们国家的工艺美术事业贡献很多。这是我的希望。

 

日期:2008年10月29日

 

时间:下午2:00

地点:桃花坞大街家里

采访:潘平观

 

 

 

 

 

 

cyb 发表于 2012-1-6 21:6:13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曹也彬艺术空间

点击这里获取该日志的TrackBack引用地址

相关文章

<#TEMPLATE_INCLUDE_GGADT1#>

最新引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